万亿之城小巨人图鉴:深圳增量夺冠、东莞复核过半落榜
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近日出炉。数据显示,深圳共有310家企业入榜公示,新增数量超过北京(243家)、苏州(230家)和上海(206家),排名万亿俱乐部城市首位,总量则超过上海排名第二。
增量冠军是深圳,增幅翘楚是无锡。第五批名单公布后,无锡国家级“小巨人”总计235家,相比前四批(88家)增长166%。无锡之外,苏州南京增幅也分别达到135%、100%,这让江苏成为第五批小巨人增量增幅“省级双冠王“。
对企业而言,成为“小巨人”并非一劳永逸,后续还面临每三年一次的复核。与第五批“新晋名单”同时公布的第二批“复核名单”显示,东莞第二批34家“小巨人”只有15家通过复核——过半企业落榜折射了东莞产业正在“蜕皮重生”。
无锡第五批“小巨人”增幅166%
“专精特新“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型特征的中小企业,“小巨人”则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获评“小巨人“称号的企业,均质量优效益佳,符合“硬性准入门槛”。从2018年起,国家“小巨人”评定开始,目前进行到第五批。
七月下旬,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陆续出炉,全国总计3671家企业上榜。虽说是公示名单,但从以往经验看,公示名单和最终名单一般不会有太大差别。此外,绝大部分万亿城市第二批“小巨人“复核名单通过率较高,因而本章节数据分析也是在不考虑复核的情况下。
分省来看,江苏、广东和浙江第五批“小巨人“上榜数量位列前三,分别是795家、658家、384家。第五批过后,“小巨人”总数前三省份由此前的浙粤鲁变为粤苏浙——江苏跳了两个位次,且将山东挤出三甲。不过粤苏浙三省在小巨人数量上相差不大,均处于1500家上下。
江苏排位上升两位得益于苏锡宁通的合力助推,这四个万亿俱乐部城市分别有230家、146家、107家、64家企业进入第五批“小巨人”公示名录,相比前四批小巨人数量,四地增幅分别达到令人咂舌的134%、166%、100%、105%,均实现翻番。
相比苏大强万亿城市“小巨人”的齐齐爆发,广东四个巨头城市则是稳步增长。如前所述,深圳第五批“小巨人”增量310家冠绝全国,相比前四批总量,增幅达到70%,广州、东莞、佛山增量分别为126家、81家、39家,增幅分别为102%、74%、83%。
值得一提的是,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深圳新增数量比其余四个城市增量总和的两倍还多,宁波、青岛、厦门、大连分别为69家、39家、25家、12家,合计145家。深圳此次新增数量超过北京上海苏州,与浙江全省增量相当。浙江排位下降两位,除了宁波增幅(24%)较小外,省城杭州也不太出挑,增量117家,增幅56%。
长三角珠三角之外的万亿俱乐部城市增量相对较小。郑州第五批小巨人共有12家,增量排在24个万亿城市最末位,增幅11%也处于吊车尾的位置。此外,重庆、青岛、西安、泉州的增幅也介于20%-30%之间,成绩不算太突出。整体而言,24个万亿城市第五批新增2284个“小巨人”,占全国六成以上。
简单汇总前四批和第五批“小巨人”数量,24个万亿俱乐部前十位没有变动,不过排位暗流涌动:上海深圳位置对调、苏州从第十位升至第四位;十名开外的城市排名变动较大的是无锡和郑州,前者由第十九位上升至第十二位,后者从第十六位落到第二十一位。
广州合肥奖百万招引“小巨人”
“小巨人”大部分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新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小巨人”数量排位之争,实则是制造业之争,相当考验城市“产业家底”。当然光有产业家底还不够,第五批入榜企业数量高企的万亿俱乐部城市,诸如深圳、广州、无锡、苏州等地做了哪些努力?
各地各级政府主要在认定奖励、研发补贴、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例如,成都对获得国家级“小巨人”称号的企业,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深圳给予获国家级“小巨人”认定企业最高50万元奖励,同时各区也有奖补。武汉佛山东莞的奖励与深圳平齐样,而广州合肥对“新生”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有意思的是,广州和合肥的百万奖励除了本地新培育的国家级小巨人可以申领之外,外部引进或迁入的企业也可以领奖。例如,广州对市行政区域以外迁入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签约落地并完成商事登记后,也给予 100 万元一次性奖励。广州和合肥利用重奖“挖墙脚”的意图明显。
更舍得本钱的是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两地在2021年就全国首推“专精特新10条”,对新迁入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对国家级“小巨人”新建重大产业项目,按项目固投总额,最高可给予1亿元奖励。这也解释了,广州“小巨人”军团,黄埔占据半壁江山的原因。
比广州行动更快的是无锡,早在2015年无锡就开始市级专精特新评定,2021年,无锡出台“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成为全省首个由市级层面出台专项培育文件的地级市。2023是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无锡获得了大丰收,成为第五批“小巨人”增幅之王。无锡对获评国家级、省级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政府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当然也不能“吝啬”。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均研发经费为3339万元,研发强度为7.63%。数据显示,第四批 “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10.4%,平均拥有I类知识产权16项、发明专利14项。
“小巨人”培育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政策支持外,城市本身的科创能力、市场环境等也不可或缺。从第五批“小巨人”分布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共计超过2100家,占全国近六成,这背后是深圳苏州宁波的工业深厚家底、是杭州南京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是上海广州的丰富科技资源。当然,更是这些城市孜孜不倦寻求产业“补链、强链”的成果。
东莞家装行业“小巨人”被淘汰
数字和排位是“面子”,产业和经济是“里子”,各区域“小巨人”成色到底如何?整体而言,各个地区“小巨人”的优势和特点不同,如长三角在高端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而珠三角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表现出色。中西部地区,则在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化工等领域有着较强实力。我们来细看看长三角和珠三角。
数据显示,杭州近九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自“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其中,高端装备产业已培育“小巨人”156家。宁波第五批69家 “小巨人”中,新材料企业入选数量最多,占比超过27%。此外,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两大产业入选企业数量超过10家,占比均超过20%。
无锡新增的“小巨人”企业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中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其中,集成电路集群占比由10.2%提高至14.7%;高端装备集群占比由20.5%提高至29.3%,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集群占比由3.4%提高至6%。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东莞正经历剧烈的产业“脱壳蜕皮”。第二批复核名单显示,34家企业只有15家通过三年大考,其他19家则被淘汰出局——它们大部分来自装饰、家具、五金、汽车制造等传统行业,这些企业出清反映了东莞优势行业兴替。东莞新认定的81家“小巨人”,超四成聚集在新材料、新能源、软件信息服务、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家装行业难觅踪影。
从共性来讲,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在基因检测、药品生产、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兴行业形成厚实的产业积累,在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领域等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第五批“小巨人”企业也较多。总体而言,长三角珠三角“小巨人”在制造业基础、技术规模、技术影响力方面优势突出,但在资本市场参与度、技术全球化方面是尚且存在短板。
第五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全国总计3671家,加上此前四批近9000家企业,工信部“2025年培育1万家‘小巨人’”的目标提前完成。不过,各省市并没有停止脚步。江苏提出,未来三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0家和“小巨人”企业1500家;无锡、佛山分别锁定2025年培育300家、200家“小巨人”目标。产业鼎故革新不停,下一批“小巨人”已经在路上。
参考资料:
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研究报告
宁波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再扩容.宁波日报
各省份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
专精特新大扩容 经济发展再添动能.深圳特区报
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发展画像.中国工业和信息化